中兽药取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与矿物,属天然药物。由于秉承不同、成分有别,而具有“四气”及“五味”之偏,走行去处(归经)之别,藉此可用来纠正不同脏腑、经络的疾病之偏,因而中兽药治病的原理可概括为“以偏纠偏”。所以说,中药的治疗作用是由药物自身的若干偏性所决定的。其中,以偏纠偏是中药治疗作用的最本质所在。
传统组方
传统中药组方,讲究 “君臣佐使”搭配原理,同一味药搭配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单一成分的提取物易存在耐药性问题,而复方中草药几乎没有耐药性,提取物也许代表了该味中药的主要成分和功效,但是两者不能等同,一个中药就是一个药方,除了主要成分,次要成分也发挥着协同等作用,例如“黄莲素”,就不能完全替代“黄连”。
传统工艺
中药讲究原草,讲究炮制。中药炮制对四气五味有改变,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桅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的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总之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亦从多方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再如延胡索醋制、紫苑蜜制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如大黄酒制、香附醋制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磁石、石决明等保证药物净度,利于储藏;如鳖甲、桑螵蛸利于服用;如僵蚕麸炒、五灵脂醋制等。若处方中有莱菔子、牛蒡子、紫苏子、王不留行、苍耳子、牵牛子等果实种子类中药,一般情况下应付炒黄品,使成分易于煎出或降低毒性,即所谓的“逢子必炒”;黄柏、杜仲等树皮类中药,一般情况下应付盐制品,使药物易入肾经,以治疗肾经疾病。
道地药材
好药材,出好药。道地药材是生产好药的基础,1)药材采收要适时,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当季是药,越季为草;2)采药贵应时节,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含苞中。
所有偏性的药物,均不可长期或大剂量的服用。所有平性的药物,即指寒、热、温、凉之性不甚显著,未越出四性范围、作用和缓的药物,可长期或适量的应用于“治未病” 之养生保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