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易和药业

您所在的位置 > 亚太易和药业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Company News
再说原料药
发布时间: 2018-11-19 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步发展,还有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全球对原料药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为满足不断扩充的原料药需求,国内外企业加快了研发和扩张的步伐。中国也格外重视医药制药的研发与鼓励,而原料药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了对国内医药制药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

 

       同时,我国医药产能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抗风险的能力也不足,面对高风险高增长高需求的原料药行业显得经验不足,产能扩张不可持续,极度有限的经验和技术开发很多小企业难以支撑行业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医药制药行业需求又极大,2012年,全球药品合同生产的收入总额接近218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这一数据将达到近361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6%。

 

       中国的原料药产能和出口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产能进入新一轮扩张期。2012年中国化学原料药工业销售产值为382.31亿元,同比增长近13.68%。2012前8个月我国出口药品类总额146.5亿美元,同比增长5.7%。

 

       其中,化学原料药出口总额114亿美元,同比增长7%,中国原料药产量已经占全球总产量的1/5以上。原料药产量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低谷后,2010年得到恢复,2012年再次开始高速增长。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会没有章序,出现错乱的决策而造成损失。
  

       由于环保、人力成本及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尤其是中低档通用名原料药从欧美国家转向以我国和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近年原料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得益于这种产业转移。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在原料药行业的比较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环境和压至极低的人工成本上的,如剔除掉上述因素,我国原料药行业并没有多少可以称道的地方。在很多方面,如研发、生产工艺、国际化营销能力等方面与跨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在研发上,我国原料药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新产品开发缓慢。

 

       目前,我国生产的原料药仍多为传统的老产品,有的甚至正被逐步淘汰。而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却少有建树。而且,在许多传统老产品的生产上仍沿用老工艺,未有下大力气进行技术革新。以我国最具竞争力的青霉素类原料药及维生素C为例,目前发达国家已通过基因工程的办法成功改变了青霉素头孢中间体7-ADCA 的生产线路!降低了40%以上的生产成本,而我国仍沿用70年代的传统发酵法。

 

       维生素C发达国家已尝试采用一步酶法生产,而我国仍陶醉在70年代上海微生物所所发明的两步酶法上。在生产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很多时候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低成本。但很多时候这种低成本是以牺牲环境及压榨工人而实现的,从发达国家以相当于我国近10倍的人工成本及数倍的环保成本,仍然能生产出许多价格与我国相当甚至还更为便宜的原料药的事实,如维生素B3(烟酰胺)、精氨酸、组氨酸等。

 

       不难看出我国在许多产品的生产工艺及管理水平上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在国际化营销水平上,我国原料药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狭窄,客户多为中间商而非最终用户。大量的下游资源由于被品牌贸易商掌握,利润易被剥削。此外,在品牌塑造、建立与终端客户尤其是跨国药企的关系等方面,国内企业仍有待提高。